“三条红线”: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尚方宝剑

来源: 乐鱼官方下载地址 | 时间:2024-02-03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划定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为守住这“三条红线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并明确要求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三条红线”无疑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尚方宝剑。

  “三条红线”是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管理的生命线。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综合管理,是水利工作升华到新境界的体现。对于水利工作来讲,限制供水总量,实际上就是限制了陆上用水总量;保证用水效率,实际上就是规定了节水总量;限定纳污能力,实际上限制的是排污总量。这“三个总量”也是陆上的“三条红线”。从这一层面来看,“三条红线”抓住了水资源管理的本质。管理在水上,落实在陆上,水陆统筹,科学发展。

  落实“三条红线”提出的要求和任务,第一步是要复合型人才和科学技术进步。这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懂自然科学,又要懂社会科学,能够把流域管理和区域发展相结合,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相关知识和系统理论观点。

  科技进步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三条红线”拿在手里并不意味着着就能成功,需要多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支撑。一是针对“纳污能力限制”红线,需要尽快建立适应各流域和区域水文、水力学特征的水质模拟系统,把水质模拟的预报值和纳污能力的目标值相结合。只有将这种预报结果,与陆上总量控制的年度指标相结合,才能使水质达标等既定目标获得判据。二是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评价,也需要评价软件支撑。三是入河排污口控制与供水控制问题。在海河流域,我们曾设想在发放区域排污许可证的时候,能跟这个区域的取水许可证相结合,污染严重的企业限制用水,同时限制排污。这两个结合,是世界现代先进理念的体现,也是一个新的科学技术进步。四是用水效率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比如农业灌溉用水、灌区渗漏率减低、管道渗漏率降低等等,需要在科学技术进步上多加研究,以使“三条红线”的威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条红线”在有关部门之间取得共识需要时间。具体来说,对于“用水效率”这一点,目前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条上大家没有争议,需要的只是技术实现问题。对于“用水总量”这一条,虽没争议,但实施难度很大,不容易分配。因为这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认识问题,存在一种客观的博弈。类似硬控制的思路,即便在美国,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实现。因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不一。比如,你认为它用水多了,但是,它会提出来,我是基础工业、纳税大户,用水多的同时,GDP增加也多,税金贡献也大,凭什么不能多给水、多给排污权呢?这里面有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是一种经济发展和管理层面的博弈。“入河排污口控制和省界断面控制”的共识问题,应有继续前进的空间。

  事实上,“三条红线”开拓了一个“以水定陆”的新局面。站在“以水定陆”、人水和谐的新起点上,水利部门拿到了“三条红线”这一尚方宝剑,只要坚持到底,必有成就!

版权所有:乐鱼官方网页下载地址入口 粤ICP备202109722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