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践行“两山”理念  交出城市转型升级靓丽答卷

来源: 丰泽源仪表仪器 | 时间:2024-02-27

  从数十年如一日的“治沙造林”到现如今的“碳达峰试点”,榆林市从始至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不懈推动绿色发展,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书写新的“绿色”故事,改变了的不仅是国土的颜色,更是城市发展的内核。

  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漫天黄沙到碧水蓝天、万木吐翠的“塞上绿洲”,华丽蜕变的背后是榆林市改善修复生态环境所做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榆林市坚定不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不毛之地”到“塞上江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榆林市持续增绿护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让这座光荣的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2023年,榆林市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31.92万亩。通过推行种子大粒丸化技术、带苗飞播等新研发技术,解决了2014年前传统飞播无法下种和乔木飞播保存率低的问题,完成飞播造林20.5万亩,撒播各类种子10.67万公斤。

  植树造林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加上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与保护,牢牢锁住了流向黄河的泥沙。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年流入黄河泥沙由解放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

  如今,曾经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已经被绿水青山层层环抱,蓄水保土能力明显地增强。截至2022年底,榆林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为57.97%;基本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榆林的天,是蓝格莹莹的蓝,榆林人自豪地称之为“榆林蓝”。清晨的朝阳在蓝天中显得低调而优雅;午后的阳光在碧空如洗中明媚而温暖;傍晚的夕阳在绚丽的晚霞中如诗如画处处皆风景,景景皆风采。

  据统计,榆林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做到六项指标全面达标。2023年1月至10月,榆林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242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7;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2%,改善幅度位居陕西省第一。

  榆林市的水环境质量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2021年在断面整体水质改善幅度国考中,榆林市在全国339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二位。自2014年起,对全市18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全方面实施监测以来,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2023年1月至10月,全市16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市主要河流中,黄河干流和无定河整体水质优良。

  地绿、天蓝、水清,生态美的背后,是榆林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

  榆林市经济发展最大的矛盾是资源高度富集与生态极其脆弱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榆林生态本底脆弱、ECO稳定性差。另一方面,榆林崛起于煤、繁荣于煤,但伴之而来的还有地面塌陷、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资源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近年来,榆林市心怀“国之大者”,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023年初,《榆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草案公示,一场事关榆林市15年发展目标和路径的规划终于崭露,着重提出了要建设林茂草丰水秀的生态空间。

  2023年11月,《榆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提出了全市“一屏两带三区多廊多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和“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确定了白于山生态治理重点区、长城沿线沙化土地治理重点区、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等六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走进榆阳区金鸡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这里正在打造生态富美、资源共享、村民共富新样板。这里位于榆林市城区东北部27公里处,是陕西省2020年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解决煤炭资源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土地沙化、植被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试点区白舍牛滩村利用煤矿采空塌陷治理基金,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实现矿区土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整体循环发展。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2023年11月21日,榆林全市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攻坚战动员会在神木召开。会议强调,要格外的重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形成合力,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推动沉陷区综合治理,高质高效推动项目建设,加快绿色高水平发展。

  2023年10月25日,陕西省科学绿化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会在府谷召开,全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开工。

  2023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新一批29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中,神木市红碱淖湿地位列其中,成功入选“国家队”,这也是陕西省首个国家重要湿地。

  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和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最大的短板是高水平发展不充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榆林化工”),展示台上摆放着以原煤为原材料生产出的甲醇、乙二醇、聚乙醇酸等一系列产品。“在我们这里,煤炭已经从单纯的燃料,变为了工业生产的原料。”榆林化工技术质量部科研人员说,“我们已实现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黑色的煤炭由此变成了白色的大米。”

  近年来,榆林化工着力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榆林市已纳入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正在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因产施策,持续推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加速新能源产业布局,全力探索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之路。

  按照《“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导精神,目前,榆林市已启动建设陕汽氢燃料电池重卡一期项目,全面建设包括制氢、纯化、储运、加氢站等环节在内的产业链条,力争在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

  隆冬时节,陕北大地气温已降至零下20摄氏度。走进榆林科创新城全球首个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这里正在为榆林运动员村持续供电供热的过程中,实现了零碳排放。该项目于2022年8月建成投运,由多所院校联合攻克了6项关键技术,在榆林实现了首次应用和成果转化。项目由光伏发电系统、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系统等组成。

  榆林市为降低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全力发展新能源,全力打造“风-光-火-储”一体化新型电力体系,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800万千瓦以上。同时实施一批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项目,进行煤化工末端固碳,快速推进煤化工产品向工程塑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高端化学品领域延伸,多措并举落实“双碳”目标。

  习对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格外的重视,多次重点考察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陕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陕西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领导小组,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榆林市聚焦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2023年,榆林市制定出台《逐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规定》,打造了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市县两级行业部门和645名领导干部的环保责任网,并配套建立起单位实绩和领导干部业绩两套档案,坚持每年记录正负面清单,并移交市委组织部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榆林市坚定把好菜装进篮子里的理念,把好项目源头准入关。在全省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全市划定“三线个,对所有建设项目严格对照区域削减和生态红线要求做比对筛查,严把环评关,榆林市也成功入选全国“三线一单”协同推动减污降碳试点城市(全国共9个)。

  2023年,榆林市出台《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2023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建议》,明确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项目的方式、程序以及受益权,参建范围由中心城区周边向榆佳、榆绥及绥延高速两侧直观坡面拓展,规划实施46个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项目,计划造林4.97万亩,投资3.38亿元。

  2023年,榆林市建立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出台《榆林市节约用水条例》《榆林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榆林市水资源刚性约束实施建议(2021-2025)》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管理措施,形成“1+2”水资源管控体系,以刚性约束倒逼节水责任落实。

  在农业节水方面,榆林市印发《关于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指导开展农业节水工作;2021年靖边县东坑镇节水农业示范园成为全市首家被省水利厅等7部门授予“省级节水农业示范区”称号的农业示范园。

  守“绿”塑生态、逐“绿”谋未来。榆林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从生态底色到发展成色,再到转型亮色,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绿水青山正成为榆林高水平发展的支撑和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

版权所有:乐鱼官方网页下载地址入口 粤ICP备2021097226号 网站地图